反電影的電影:《該死的阿修羅》

反電影的電影:《該死的阿修羅》             張偉雄

你承認我是「電影中心」的,不是cinematheque,而是filmcentric(這個字我作的)。其中一例是很多時我會避開用電動遊戲概念去類比電影裏的劇情和結構,尤其是荷里活的超級英雄戲劇世界,甚麼過關、取武器,我通通不說,只會在英雄之旅(Hero’s Journey)的神話結構裏去找字眼。我已經過了打機的歲月,所謂角色代入,我也視為一個遊戲,卻認為是人生的遊戲,到底是命途上的選擇,有幸按下reset制,它最後呈現的是與命運的關係。

至此,我看到《該死的阿修羅》劇本出了嚴重的問題。不論它前兩部分怎樣精心鋪排這一件寧夏夜市隨意傷人/殺人事件,人物各有在場理由、態度動機、行為互動,呈現一個網狀的敘事,然而我看到第三部分我跳出來了,大概是我按了我的觀眾reset制,心中匆匆冒出一個說法:《該死的阿修羅》竟然是一部「反電影」,電影的人生觀/世界觀追尋,被否定下來。

以下是第三部分的情節:詹文(黃聖球飾)一鎗在手,莫名壓抑要找出路,遇見琳琳(王渝萱飾),於是死者小盛(賴澔哲飾)不是這一天死者,而被未婚妻Vita(黃姵嘉飾)狗血痛罵,引致他承受壓力暴力感,網絡狂迷身份顯現,成為殺琳琳的兇手。而記者黴菌(莫子儀飾),則與Vita在這個社區從萍水相逢,發展出愛侶關係。而至於詹文的父母(時一修與丁寧飾)則不用多說,他們的血光之災化解了,阿興(潘綱大飾)的愛慾情仇沒有被引爆。

對比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在因果關係上緊密扣連發展,第三部分顯得沒有必然性,只是編導二人組婁一安與陳芯宜選了這一個可能性去示範、呈現眾生相;到底,這個模式敘述下,還可以有第四、第五部分命運反覆發展下去。我認為這是《該死的阿修羅》在敘述命運上一個失敗的視角,將後現代的命運討論的開放性模式,回歸至現代格式的呈現:因為有「一」、「二」,才有「三」的反論,雖然多線人物是新穎的,這個寫照還是走不出線性保守理解。我的建議是:若然,這第三部分放在開頭,是全片的主現實,然後才相告有另一個平行命運在安排。第三部分成為第一部分,整個觀感是不是會後現代得多呢?這樣子這個阿修羅才說得上「該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