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家移英舞台監督轉行地產由零開始

引言
數以萬計港人兩年間為心目中的「自由」出走異鄉,當中放下建立多年事業人者不計其數。有舞台工作者選擇,將打拼十多年的心血暫擱,帶同父母移居英國,本來打算將兩老安頓後重投舊業,但僅半年就遇上致命打擊。一家三口只剩兩人,儘管所有計劃頓變成見步行步,但他仍希望肩負港人離港傳承的責任,讓乃留於香港的港人和在英港人的聲音被聽得見。

林朗峰(Ronly)2007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舞台及技術管理。十多年間以自由身參與製作舞台劇逾百部,曾長期在康文署劇院擔任駐場舞台監督,在舞台界逐漸建立聲譽同關係。

「要CUE SHOW呀? 搵Ronly啦!」行內人說。

Ronly透露,自己離港的念頭早於2014年佔領運動後萌生。2019年反送中運動、翌年國安法實施後隨之而來的國安處大搜捕,社會每況愈下的低氣壓濃罩令Ronly窒息。

Ronly說:「香港已經唔係我地想要既香港! 」

曼徹斯特唐人街一間由港人開設的茶餐廳,成為Ronly與香港的連結之一,他形容這裡是他和朋友的「基地」。

BNO 5+1計劃(下稱BN(O)簽證)「逃生門」的出現,促使他深思大半年,然後發現父母亦欲離開,於是一家三口下定決心,賣樓、學車,遠走英國北部城市曼徹斯特。

Ronly本身計劃在曼城置業,將兩老安頓後,隻身到倫敦尋覓當初的理想重操故業,更憧憬表演藝術在異地比家鄉香港更會被視為專業。抵步僅半年,林父卻染上變種新冠病毒,由確診到身故僅一星期。

抵英後,Ronly暫時「轉跑道」進軍地產業,駕車在大曼徹斯特(Greater Manchester)各地睇樓為工作日常,
但其實他去年來英前才考獲駕照,「第一次揸車就上公路」。
Ronly慨嘆「移民唔係想像中咁易」,例如駕車前往睇樓期間在公路上「爆軚」,無法按計劃完成手上工作。

Ronly憶述,父親臨終只能靠呼吸機維生,醫護問他們何時停用呼吸機,母親交予父親的生死權給他決定時,Ronly拔喉前只敢思考父親後事等實際問題,「壓力前所未有咁大,完全唔敢關(情感)掣。」他說。林父最終斷氣躺在床上,身後事於1月底舉行,父親火化後骨灰安放在曼城,並設靈位供奉。受到現實迎頭重擊,Ronly的人生計劃完全被打碎,一下子由探索機會急轉下,變成「見步行步」。

Ronly說:「有人問我下個星期得唔得閒,但我真係唔知呀!」。

在英國,計劃總追不上變化。進行訪問前一天Ronly還稱翌日不需睇樓,一夜之間變成需要在兩小時內分別到兩個樓盤工作。

有人移英會擔心生計,但他要面對的,是如何獨自在亡父手上,接替愛護母親的責任。長大的過程中,母親一直儼如「未剪臍帶」,面對與老伴陰陽相隔的媽媽,令母子二人出現意見不合的「困獸鬥」局面,一度令Ronly提出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回港,但卻遭母親反對。當然,他亦心知可能母親是不願愛兒自己;放棄當初的移居計劃,於是兩母子繼續留英,重新在曼城學習生活。

Ronly一名學長是首批持BN(O)簽證的港人,2020年12月抵英,到步後在曼城開設了地產公司,提供移英港人「隔山買牛」服務。師兄知道他決定移英後,誠意邀請加入,於是Ronly抵英後就「無縫接軌」,轉投另一行業。

Ronly的工作由以前確保表演場地安全變成確保暖氣運作正常,雖然相差甚遠,但對打算移英的港人「幫到少少囉」。

移英港人不斷,睇樓、處理顧客查詢,忙得Ronly不可開交,當中亦有苛刻的顧客,抱著投機心態移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令他大傷腦筋。

「想喺英國過香港嘅生活,又唔嘗試體驗一下當地生活,嚟炒樓、攞個PASSPORT,反而關心香港運來張按摩椅入唔入到門口。」Ronly無奈地說。

儘管一方面要處理「西客」(苛刻顧客)亦要適應英國人工作模式,但他指能夠為港人,解決其中最惱的住屋問題,「唔係好偉大,但幫到少少囉」他說。

投身地產業界但初來甫到,遇上未接觸過的智能電錶,Ronly最後還是要即場向移英多年的同事討教。

Ronly寄語港人,移民不要輕視,可以影響到往後的日子,甚至影響價值觀。「儘管啲屋好大、啲山好靚,但係冇咗啲親人、朋友,呢個成本冇得計,唔好淨係睇過到嚟幾好,嚟到依度生活,唔係想像中咁易」Ronly說。

去年10月1日,兩個港人團體同時發起公眾活動,有示威者於曼市中國城一帶破壞公物及燃放煙彈,事後惹起不同陣營人士互相指摘。Ronly是「羅生門」中其中一方的組織者,他形容事件彷彿回到2014年的狀態,有感「意興闌珊」所以淡出。

Ronly 2007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曾任康文署劇院駐場舞台監督,以自由身參與過逾百製作,亦有參與教育。

縱然至今暫未再以團體形式發起活動,但他認為「傳承」是離港者應該背負的使命。除了釐清正被篡改的香港歷史,Ronly更希望能夠團結在英港人,推動國際層面的遊說工作,讓留港者與在英者的聲音均被聽見,讓世界知道「香港人」身份的獨特性。

英國特約記者
梁銘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