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澳門輸入外勞冀本地勿重蹈覆轍

本港輸入外勞政策放寬,有團體建議可效法澳門,設「外勞剎停機制」及由勞福局成立「外勞專責小組」,妥善處理輸入外勞所帶來的問題。

現時香港輸入外勞政策猶如「中門大開」,如何保障本地工人的權益,港府應借鑒鄰近地區尤其是澳門的輸入外勞情況。澳門於 80年代初就開始大量輸入外地勞工,但輸入外勞的政策於不同時期都會引起爭議,時至今日仍爭論不休,當地的本地勞工同樣擔心飯碗被搶,工資被壓抑。

澳門現時有三個工種規定不能輸入外勞,當中包括職業司機、博彩業的莊荷及監場主任,其目的是留住新酬待遇較好的職位給本地工人。反觀香港,除建造業、運輸業及安老護理業設特別計劃會外,甚至將「補充勞工計劃」下26 個原本不能輸入的工種「解凍」,部分不少為前線職位,例如文員、售貨員、收銀員等等皆可輸入外勞,相信會對就業市場造成衝擊,港府應慎重考慮。

過量輸入外勞壓抑本地工資
行業工資中位數跑輸通脹,工聯權委主任丘燿誠表示,據澳門統計局資料,截至去年12月底澳門的外勞人數約為 16萬人,佔全澳就業人口逾四成,當中輸入外勞的兩大行業分别為「酒店及飲食業」及建造業,分別佔外勞就業人口的26%及18%。過量輸入外勞必然會對本地工人工資水平造成一定的影響,澳門工聯代表曾表示建造業泥水工由以前的1,200 元一工降至近年 800 元一工。

翻查當地資料發現,過去五年(2018 年至 2022年),澳門輸入外勞的兩大戶(酒店及飲食業、建築業)的行業工資中位數的升幅是遠低於通脹,建造業甚至「五年冇人工加」。

酒店及餐飲業於2018 的行業工資中位數為 11,000 元,於2022 年則為 11,600元,升幅約為 5.5%;建造業於2018 年的行業工資中位數為15,000元,於2019年時曾上調至 17,000元,但隨後又降回 15,000 元,即「五年冇人工加」。對比同期通脹,升幅已達6.4%,兩個行業的工資中位數調整幅度均跑輸通脹。

設「外勞利停機制」經濟下行時停止輸入好工留給本地人

澳門的例子證明過量輸入外勞會影響本地工人的就業。立法會議員梁子穎表示,香港政府現時需要思考如何在本地工人優先就業與本地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偏側必定會失衡。澳門於疫情時期曾出現「本地人無工開、外勞有工開的現象」,情況極不理想。

其實,澳門的「外勞退場機制」,與工聯權委建議設立的外勞剎停機制相近,在本地就業及經濟發展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帶,當經濟下行及就業率減少,或發現行業工資中位被遏抑時,停止輸入外地勞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優先。

另外,外勞的權益也要關注,澳門為外地勞工成立 「聘用外地僱員廳」。本港也可參考,由勞工及福利局成立外勞專責小組,專責處理外勞事務,職能包括主動跟進外勞的投訴,當發現有剝削的情況時主動跟進調查,並授權該部門檢控違法僱主。此外,亦要研究及規劃外勞政策的成效,按照勞動市場及經濟發展的需求提出建議,防止過量輸入外勞搶本地工人飯碗。同時,定期公開外勞資料,包括職位丶工資水平及所屬公司,方便工會追蹤監察。

治本之道還是要加強培訓 增加本地勞動力供應
據港府透露建造業特别勞工計劃,接獲5宗申請涉及數千人。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秘書長謝宏儒對此表示擔憂,據工友反映現時部分建造業工種已經「叫唔起價」,來年各個工種有可能要凍薪。謝宏儒認為要解決人手荒應先加大培訓力度,推行「一專多能」政策,讓建造業師傅可以多拿握一個,甚至多個工種的技術,補充缺人的工種及行業。同時,他亦建議政府嘗試多渠道發放就業資訊,如透過短訊、電話、社交平台等等,為建造工友提供就業配對及招聘消息,解決建造業入行難的問題。

具體建議如下
1.設立「外勞剎停機制」,保障本地工人可優先就業,當經濟下行或本地工人就業率減低時,停止輸入外勞;

2.由勞福局成立「外勞專責小組」,專責處理外勞事務,包括外勞的投訴及求助。定期公開外勞相關資料,方便工會追蹤監察及跟進;

3.加強職業培訓工作,提供培訓與就業配封一條龍服務,解決建造業入行難的問題。

記者鄧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