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助政府制定有效疫苗策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一項調查發現,香港市民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低。受訪者的接種意願隨年齡呈「J形」模式,即年輕人(18-24歲)的接受程度較高,緊接的年齡組別接受程度回落,再隨年齡慢慢增加。政府的建議為市民接種疫苗的最大驅使因素。此外,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引致嚴重後果亦是驅使接種疫苗的重要因素。

研究小組希望這些調查結果能幫助政府制定和實施有效的疫苗接種策略。研究結果剛在科學期刊《 Vaccine 》發表。找出影響接種疫苗意願的障礙和驅使因素助制定有效接種策略行冠疫苗預計下月到港。據估計,要實現針對新冠肺炎的群體免疫,接種口的70-90%。因此,社會有迫切需要知道影響疫苗接種的障礙和驅使因素,從而制定有效的疫苗接種策略。整體人中大醫學院在本港疫情第三波的高峰期(2020年7月27日至2020年8月27日)進行1,200個電話訪問,了解影響市民接種新冠疫苗意願的各種障礙和驅使因素。

調查的主要發現如下:
1。香港成年人的整體新冠疫苗接受程度為37%,遠低於其他國家(約60-90%)。年齡與疫苗接受程度有顯著關係。接受程度按年齡分析呈「J形」曲線,顯示年輕人接受程度較高,緊接年齡組別的接受程度回落,較年長市民又較願意接種。

2。就港人對接種新冠疫苗意願的主要發現包括:a)針對疫苗性質和生產,受訪者就以下情況表示缺乏信心:沒有大規模疫苗生產經驗的製造商所生產的疫苗(52%)和以新方法製造疫苗(43%)。63%受訪者表示,疫苗產地會影響其接受程度,而67%人表示如果臨床測試少於50,000人,對該疫苗的接受程度會降低; b)在推薦者影響力分析中,政府(關聯強度:10.2),醫生(關聯強度:2.06),家庭成員(關聯強度:2.07)和朋友(關聯強度:1.37)的建議能有效加強疫苗接受程度。其中,政府的角色最具影響力,是醫生和家庭成員影響力的5倍; c)「自覺感染新冠肺炎後的嚴重性」與「自覺接種疫苗帶來的好處」,對驅動疫苗接種有正面的影響力; d)「自覺接種新冠疫苗的害處(如副作用)」與「自覺接種疫苗時遇到的困難(如需要請假,位置太遠等)」,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有相若的負面影響。

建議採用「健康信念模式」因應目標群組作出不同的推廣和教育是次調查發現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與其他疫苗有與別不同之處,政府的建議最具影響力,遠勝醫生和家庭成員。因此,政府應在開展疫苗接種計劃之前,主動提供所選疫苗的重要信息,並迅速澄清誤解和錯誤信息,以增強市民對疫苗的信心和接受程度。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表示,預期的接受程度僅為37%,遠低於群體免疫或放寬抗疫措施及恢復經濟活動所需的先決條件,情況令人關注。

「香港應設定目標,在市民知情的情況下自願接種,使疫苗覆蓋率達到至少70%。為實現此一目標,我們建議政府優先進行四個主要領域的溝通:
(1)解說以新式方法mRNA和DNA製造的疫苗,因為香港購買的三種疫苗中有兩種屬此新形式;

(2)製造商以往製造疫苗的經驗;

(3)對產地來源的開注;

(4)在其他他國家及地區已接種政府所選定疫苗之人數和安全全記錄。」是次調查應用了「健康信念模式」進行。「健康信念模式」以心理學為基礎,旨在以個人的信念,自覺,及分析思維,預測個別人士為預防惠病而作出健康行為,或接受醫療服務的可能性。此信念模式為國際文獻廣泛採用,以實證為本,可成功評估個人健康行為並獲醫學界認可。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強調,調查亦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的自覺風險與是否願意接種疫苗,兩者之間沒有關係。「受訪者或會認為除非身體有長期病患等潛在健康風險,否則患上新冠肺炎只是輕症。此發現指出對較年輕和健康的人士須設計不同的推廣和教育計劃,採用『健康信念模式』及考慮提供適當的誘因確保達到接種目標。」

記者    鄧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