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式」神性辯論 張偉雄
近十幾年來香港公映伊朗電影,片名喜歡以「伊朗式」開頭,作為行銷賣點,前一陣子《伊朗式英雄》成績不錯,信心蓋印的功效還在發揮,接下來的《伊朗式審判》(Ballad of a White Cow)相信已經開到荼糜,場次很少,也少人談論,相信地緣政治局勢令本地觀眾對某些專制國家的出產卻步,然而,「伊朗式電影」,早早是有風骨的藝術國度,即使外表溫文爾雅,總會帶出諷刺性解讀、積極氣度的反調,往往發人深省,《伊朗式審判》也不例外。
影片以《可蘭經》《黃牛章》幾句引言開始,經文大意是不信阿拉的人錯宰了一頭牛,然後,他們殺了一個人,之後又互相抵賴。《伊朗式審判》就是以當年以色列人跟隨摩西出走荒原的愚昧人事跡,映對當下伊朗法庭將一個無辜者處死的因果狀況,死者遺孀Mina(莉恩莫哈旦飾)要一個公開承認錯判,但沒有正面回覆,《伊朗式審判》急不及待帶出另一個什葉派律例基沙斯(Qisas)來討論,它的直接意思是「以眼還眼」:一命賠一命、一眼換一眼,受害者可以對加害者作出對等報復。規條有世俗的一面,以訂好的金額作為賠償。事件中其中一個法官Reza(阿里利薩沙尼法爾飾)為了彌補內心罪疚,冒充Mina亡夫朋友,首先假裝還錢,及後廉租給這個生活困頓的單親媽媽舒適大屋居住,這是他詮釋基沙斯物質補償那部分。種種行為被司法界發現,同僚上門相勸,說神沒有錯,他們作為被選中去執行神的旨意的人也沒有錯,這樣子去開脫犯錯的法庭,這就回應到《黃牛章》自以為信神,卻不義推卸責任的人。已經愛上了Reza的Mina發現謊言真相,心中萌生毒殺他的想法,也是她想執行基沙斯復仇初衷的一個版本。
作為「伊朗式」閱讀,《伊朗式審判》在敘事上精準簡潔,一開始就在一個類似監獄廣場的中央處出現一頭白牛,然後出《黃牛章》的引言,就是要觀眾全程寓言思考。影片有兩個導演,女主角莉恩莫哈旦是其一,而另一個導演是瑪貝克塔辛拿希恆,他攝影指導出身,再他細心經營的靜態攝影下,抵觸心性,帶出非凡的心靈視覺性。若然觀眾有時間重看《伊朗式審判》,請專注留意畫面的對稱,瑪貝克塔辛拿希恆鮮有去斜角構圖,大部分時間正面去拍,除了小女兒Bita外,成人角色處身端莊建築美感環境,皆只是心事重重,遂出現只有觀眾發現,角色看不到環境的狀況。門與窗置中很吸睛,是納光的框框,瑪貝克塔辛拿希恆就是低調而明麗去住處,那裏有神:世俗人營營役役憧憬臣服,卻不知神無處不在,就在當下,就在眼前。
我想我是無法背棄「伊朗式」電影的,這個國度,有追求神性的自由魂,及關不住純粹的心靈,《伊朗式審判》這兩個導演是,Jafar Panahi、Mohammad Rasoulof,和Mostafa Aleahmad也是,神聖和他們的距離很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