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研討會 近四百人參與認識「菌好病除」 眾專家介紹腸道菌群調整的醫療應用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3年7月18日 – 愈來愈多科研報告指出,精神健康問題如抑鬱症及失眠,過敏症狀如食物過敏、哮喘、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免疫系統疾病如銀屑病,以至癌症等都市人常見健康問題,都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多位醫學專家在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的研討會上援引臨床研究實證,指出腸道微生態健康管理是預防和對治多種頑疾的有效策略。

Caption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亦在研討會上公布,將與內地的精神醫學專家合作研究調整腸道菌群生態對嚴重抑鬱症及失眠的療效,冀為公眾找出傳統藥物以外能提升精神健康的實證良方。

病由腸生 菌好病除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HKSGM)於7月15日在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舉行第四屆國際研討會,主題為「菌好病除——微生態健康管理與醫療應用」,活動由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公共精神健康中心合辦,有逾250名醫護專業人員和公眾人士出席; 另有146人在內地線上參與。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代表盧景勳醫生在致歡迎辭時指出,腸道微生態的重要性在香港逐漸得到認識,然而其應用在預防及管理本地一些常見健康問題方面,卻乏善足陳。面對當前備受關注的精神疾病,如抑鬱症,以及隨着人口老化而社會必須正視的健康問題,如免疫系統疾病、 阿茲海默症及癌症等,盧醫生說:「學會希望透過推展更多相關研究,推動腸道微生態護理的重要性,有助公眾更有效地預防多種健康狀況和疾病,減低個人和社會的醫療負擔。」

為提升公眾精神健康 推展臨床研究

根據世衛報告,新冠疫情促使全球焦慮及抑鬱症病發率增加 25%。根據HKSGM的社區研究,睡眠質素較差的人士和有抑鬱癥狀人士普遍缺乏某些特定的菌種。盧醫生認為,面對日益嚴峻的精神健康危機,社會需要推動更多元,以實證爲本而具成本效益的方案以減低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的威脅,而腸道微生態的管理便是其中之一。研討會講者之一、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虞炎秋博士引用文獻統合分析,謂多項臨床和社區研究的結果均顯示,補充益生菌可顯著改善抑鬱症及睡眠問題。然而,現有研究多於國外執行,而樣本數量亦偏少。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與溫州醫科大學及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達成合作協議,在未來一年展開超過500人的臨床研究,探討補充益生菌對患有嚴重抑鬱症及有失眠情況人士的療效。此研究將是精神醫學及腸道微生物跨領域合作罕有的大型研究,亦將為相關課題收集豐富的華人數據。成果可望對香港、國内甚至海外的精神健康服務提供甚具參考價值的啓示,對公衆精神健康帶來長遠裨益。

對治阿茲海默症及癌症等頑疾的新方向

多位嘉賓講者在研討會上介紹有關腸道群菌調整的治療效用和相關科研成果。

目前醫學上甚少減緩或遏止阿茲海默症發展的治療方法。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教授指出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與腸道菌群關係密切。小鼠實驗證明中草藥廣藿香能改善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群失衡情況,從而抑制腦部蛋白組成的堆積物,有效緩解其行為,識別記憶和空間的障礙。該項研究對於應用廣藿香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以及阿茲海默症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的關係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院副院長徐國榮教授講解腸道微生物與哮喘及癌症的關係。他指出一項研究顯示,河源和香港的哮喘病發率相差十倍,反映除了基因因素,「過度乾淨」和食肉多,導致破壞腸道菌群生態,也是哮喘病發的重要因素。而2023年亦有研究報告總結哮喘的治療效果,與患者腸道微生態有直接關係。另外,他也援引研究指出,腸道壞菌引起發炎,日積月累會抑制免疫系統、發出促炎因子和致癌物質等,引發癌細胞的生成及轉移。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寳清教授,以腸道微生物研究的新視角分析食物過敏流行病學現況。她指出中國食物過敏發病率有逐年增長趨勢。由於愈來愈多證據指向腸道微生物對於兒童免疫系統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故此如何為嬰幼兒建立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從而減少食物過敏也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例如,母乳餵養和剖腹產都被發現與建立腸道微生物群相關,研究正試圖找出如何通過早期的生活方式,包括補充特定相關的益生菌,來減少食物過敏的風險。嚴重的食物過敏可以致命,亦可引起營養不良和心理問題,未來需要更多臨床研究確定腸道菌群在過敏疾病中的角色以及可能的治療應用。

益生菌配方可紓緩濕疹及銀屑病

另外,盧景勳醫生指出,腸道微生態管理對於醫治濕疹銀屑病的效用亦有相當多的佐證。盧醫生分享了學會在相關方面的臨床研究結果。不同嚴重程度的濕疹患者,連續兩個月服用特定的益生菌配方後,逾八成患者的EASI分數皆有顯著下降,即皮膚症狀有改善。對益生菌反應較顯著的濕疹患者,其腸道的糞桿菌 (Fecalibacterium)、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等的相對豐度較高。

學會與香港銀屑病友會於2021年合作推展臨床實驗中,患者連續兩個月服用益生菌配方後, 其症狀嚴重程度的PASI及DLQI分數皆顯著下降,腸道失衡情況明顯改善。數據顯示,銀屑病患者腸道裡的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率(Firmicutes / Bacteroidetes ratio)明顯較對照組為高。

以患者身份參與研究的香港銀屑病友會主席黎慶坤先生在研討會上分享,他謂參加的77名患者近乎全部都在服用益生菌療程後症狀有紓緩,一些病情反覆,患病幾十年的患者,更重要是銀屑病衍生的心血管疾病、焦慮和關節炎等共病亦有改善。

來自泰國的功能醫學專家Dr. Pattaralada Rittiwong亦分享她於東南亞醫院的實踐經驗。她謂有皮膚病人接受30天的抗生素療程後皮膚問題仍然反覆,但在接受度身訂造的精準益生菌補充和排毒療程後,再配合飲食和生活模式調整,皮膚問題大大改善。

Hashtag: #HKSGM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HKSGM)為非牟利機構,於 2019 年成立,學會匯聚腸道微生物領域的科學家、醫學專家及研究學者, 致力透過公眾教育、培訓、研究及倡議,推廣有關人體微生態科學的知識,以及微生態為本的健康管理。

網站:www.hksgm.org
專頁:www.facebook.com/hkgutmicrobi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