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方傳媒 - THIRD PARTY Media

做得全對的《心之旋律》

做得全對的《心之旋律》               張偉雄

從《閃亮的歌聲》,到《心之旋律》(CODA),叫這做「荷里活買起」(Hollywood purchased)好吧,香港觀眾自然想到從《無間道》到《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的前例,然而兩項目在製作方向及野心方面卻極為不同,畢竟姍希達(Sian Heder)是「小」導演,那一邊卻是史高西斯,奧斯卡在等著他。然而世界步入後Netflix期,同時在全世界疫情下,人心求變吧,她這第二部長片被Apple看中有機會「省招牌」以天價買下版權,不要少覷背後推片團隊下的專業遊說工夫,;於是,這個年代的「刀仔傳奇」誕生了,《心之旋律》像個時代成全的童話。

低成本獨立奇兵奪奧斯卡最佳電影並非從未見過,但《心之旋律》橫看豎看都不像是一部當代「奧斯卡」影片,它沒有「作者電影」有話要說的姿態,純屬音樂元素少女成長類型,觸不到政治社會種族大議題,不去翻美國黑暗史,不去挺特立獨行高人,這樣子沒有野心之作,卻做到人見人愛,結果倒也有回應當下之安撫性質,給人疫情下低氣壓人生舒緩一下,左膠驗證:逃避主義式的。

從《閃亮的歌聲》到《心之旋律》,就是從法國小鎮牧牛的Belier家到麻省哥路斯達(Gloucester)小鎮面向大西洋捕魚的Rossi家,姍希達選了自己成長的地方去承載這個故事;Rossi家是她兒時常去玩的朋友之家。而聾啞父母的聽人女兒,則由Louane飾演的Paula變成愛美莉亞鍾絲飾演的Ruby,鍾絲外型嬌小沒有babyfat,看上去脆弱得來帶硬朗,演活從欠缺自信自我到放聲高歌,從媽媽的愛寵到追尋人生目標,懂手語英語及讀樂譜的高中女生。姍希達的拍攝信念非常簡單,就是將時地人元素,合成為電影中自然而然、有情有理的事態。

找來當年憑《無言的愛》(Children of a Lesser God)成為首位聾啞人影后的瑪莉瑪蓮飾演Ruby媽媽,是COALG到CODA「兒女」們的密碼承傳。聾啞人與聽人的交流境況,搞gag或搞誤會或搞衝突,皆在要發生時發生。不可不提《心之旋律》在音樂上全對路,劇情上全歸功於音樂老師(尤真尼奧達比斯飾),他為Ruby與Miles(法迪亞華殊-皮羅飾)揀來Marvin Gaye與Tammi Terrell 合唱的 《You Are All I Need to Get By》是上選,之後一曲二唱,Ruby給爸爸獨唱時轉為親情寄意。老師又讓中學合唱團練習The Isley Brothers的《It’s Your Thing》,這個老師真是個「騷」人來的,繼而他要學生 A Capella清唱出 Bowie 的《Starman》是奇招,這是向流行歌迷示好了。而揀《Both Sides
Now》應試是上上上選,請留意歌詞,點出Ruby不言而喻的心跡。Ruby和Miles也是有音樂品味的,開場Ruby在船上跟著收音機唱 Etta James的《something’s Got a Hold on Me》,還有他們共同擁有的冷門樂隊唱片,及Miles 的King Crimson的《Discipline》T恤。《心之旋律》不追求偉大,卻一絲不苟追求視聽美意,所有事情都做對著。

奧斯卡拿《心之旋律》做了一個「荷里活陳述」,然而《心之旋律》也是一種電影人陳述,具有紀律性的,重拾電影進入數碼視覺仿造年代,失落良久的初衷,那份誠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