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減退,市民開始討論應該在什麼條件下恢復正常生活。討論焦點先從工作生活開始,再延伸至非工作生活,包括個人、家庭、社區和社會層面。
儘管決定採取什麼政策以協助社會從疫情後回復過來是政府的責任,香港民研還是認為及時了 解市民的意見,並以科學佐證促進理性討論甚為重要。
香港民研於 2020 年 4 月 21 日 啟動了名為「疫後復工指數」的先導指數。通過這次先導實驗設計和不斷收集數據之後,香港民研發展了另外三種更精密的指數,統稱為「疫後復常指數 」 (PENRI)。
在各復常指數中,有一項為「疫後復聚指數」,旨在表示在市民中,期望政府取消「限聚令」 的百分比。可是,隨著「限聚令」政策的發展,香港民研認為有必要修訂所使用的意見題目, 以便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更好地解釋指數以及表達公眾的看法。以下為調查於 2020 年 4 月開始時的意見題目:
由此可見,在詢問市民應否全面撤銷「限聚令」外,新添的調查題目將作更深入的探討,並包 括市民按已確診個案數為參考的可接受限聚人數。收集數據後,香港民研會按照每天的確診個案數字,查看有多少受訪者認為當前的「限聚令」政策過於寬鬆,適當或過於苛刻。如果可接 受限聚人數低於「限聚令」人數,則會被歸類為「限聚令人數過鬆」。另一方面,如果可接受 限聚人數高於「限聚令」人數,則會被歸類為「限聚令人數過嚴」。只有當「限聚令」人數與 政策相符時,才會歸類為「限聚令人數合適」。
在經歷幾個月的測試後,香港民研證實市民對「限聚令」的看法並不會急速改變。因此,香港 民研決定每月或在政策有改變時才進行一次基準調查,而每日的指數只需在最新基準調查參照 表中,查閱每日的確診個案數字即可。當完成一次新的基準調查後,參照表便會更新,新的指 數及接受程度均可在新的基準調查參照表中查閱。從今天的發布開始,我們增加了兩個附錄,分別報告各次基準調查的樣本資料,和由 2021 年 第一日開始的按日限聚指數和限聚接受程度,供各界參考。
復興經濟民生大聯盟成員任偉豪指出:「本人歡迎復課,畢竟政府在疫情初期和中期給我的印 象令我以為要等清零才可復課。我向來都建議政府盡早復課,因為停課比疫情對學生和家長 的損害大得多,而林鄭特首前天也指出『我們處理的是傳播性極強但病徵極少、殺傷力亦不是很大的 Omicron 病毒。』這與我在第 5 波疫情之初就提出的說法一致。現在除了處理學校復 課的程序外,更需要處理的是家長對復課的疑慮。大多家長未必是最擔心孩子染疫後的病情 ,而是孩子染疫後需要遵守的隔離措施,例如是否需要單獨入隔離營,沒有染疫的家長是否 可一起等等,這些都需讓家長盡早知道,以盡量減少家長以及市民對復常的恐懼。」
記者 鄧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