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方傳媒 - THIRD PARTY Media

15個環保團體促環保署否決明日大嶼

香港為期兩週的「明日大嶼」環評工程項目簡介(下稱簡介)公眾諮詢,將在後日(25日)結束,15個環保及關注團體批評,政府迴避避公開關鍵的決策文件及進行完整的策略性環評,偷步提交簡介硬闖環評程序,此舉將忽略工程與鄰近發展帶來的累積環境影響,嚴重低估對海洋生態的破壞,甚至漠視環境局《香港氣候行動藍圖》的碳中和目標,是「工程凌駕環境」。 15團體將去信促請環保署否決簡介,守住環評程序第一道關卡,並呼籲公眾把握諮詢期表達意見。

《香港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報告》理應羅列所有可能的潛在土地供應選項,包括填海以外的方案,預警各項環境影響,可行緩解措施及公眾意見,從而選擇最合符公眾利益兼可持續的選項。 顧問工作簡介(consultancy brief)’列明,完成報告後需提交環諮會審批。 惟環諮會多個委員,環團在月初諮詢時當面要求公開完整報告,以至關注團體書面查詢,皆不得要領,團體質疑,當局密日文件是剝奪公眾知情權及選擇,營造「非填海不可」的假象。

團體強調,公佈上述文件及進行諮詢只是基本要求。 有鑑於明日大嶼的規模和涉及龐大的公眾利益,當局有必要在開展法定環評前,先進行全面策略性環評,研究所有可行的替代選項,以及更宏觀地檢視各選項與鄰近工程的環境承載力,包括三跑,東涌新市鎮擴展,石鼓洲焚化爐填海等已承諾及計劃中工程,否則將不能避免嚴重的空氣,海洋生態,噪音等累計環境影響。 可惜目前非但欠缺策略性環評作基本參考,當局更將簡介一斬三,令人擔憂當局為求「闖關」,意圖進一步淡化整體累積環境影響。

環評往往忽略施工範圍以外的海洋生態破壞,造成無可挽救的影響。 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原棲息在北大嶼水域的四十多條中華白海豚,工程完成後絕跡於該三千公頃水域,是施工範圍18倍。影響被低估之餘,應環評緩解措施而設立的保護區,仍未見成效。 然而,此番闖關明顯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團體擔心,明日大嶼項目將有機會令全球「易危」的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絕跡於香港,並直接威脅到全球「瀕危」香港雙足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鵰及鷺鳥林等具保育價值物種及其繁殖地,對整個大嶼山水域的物種及其生境面臨的威脅火上加油。

團體批評,當局提交的簡介,除了只按環評條例最低要求數衍了事,更隻字未提工程如何符合環境局上月發佈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所訂立的2050碳中和目標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前者應顧及施工及營運期間,包括運輸,填料生產及採購等生產的大量碳排放,及後者需考應抵禦海平面不斷上升及極端天氣影響的設計,簡介在應對氣候方面通通欠奉,明顯與環境部門訂立的政策背道而馳。 明日大嶼是本港歷來最大型的填海工程,造成的環境破壞亦有可能是史無前例,惟綜觀政府委任的專家顧問小組缺乏環團代表,及草草迎合法定要求的簡介,皆予人「工程凌駕環境」的觀感。 團體重申,環評本應採取「預防原則」,在不能準確預計施工對環境的影響時,相關活動應暫停直至取得足夠資料為止;而且需按程序列出「不可進行發展」(即No-go)地區及填海以外的替代方案。

記者 許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