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方傳媒 - THIRD PARTY Media

調查指18至44歲女性易抑鬱焦慮

香港心理衛生會為了推廣預防抑鬱症,於2020年中舉辦「全港抗抑鬱測試大行動」,透過網上問卷及電話訪問,為市民测試抑鬱狀況。香港心理衛生會共收集得1,336份有效問卷作出分析,並對比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舉行的相同調查,發現港人的抑鬱指數再創新高。

研究顯示女性,及18至44歲成年人多呈現抑鬱及焦慮處症狀,調查又發現受情緒困擾的組群只有約一成人士願意向專業人士求助,情況非常值得關注。

香港心理衛生會邀請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趙雨龍博士合作,分析上述問卷。並由趙兩龍博士,香港心理衛生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黎守信醫生及總幹事程志剛先生公佈調查結果。

趙博士報告指出,該項調查訪問設計大致跟隨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相同調查,發現受訪者的總體抑鬱指數持續增加,是次抑鬱指數為5次相同調查中最為令人擔心。此外,若將受訪者的抑鬱程度與年齡及性別群組進行比對,年齡18至44歲及女性組群,抑對指數較高。

按照PHQ-9的指引(Lowe,Kroenke,Herzog&Grafe,2004),抑鬱困擾總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27分。於測試中獲總分達10至14分的受訪人士,可以考慮為「應關注」的組群,此組群的比例由上次調查之11.4%增加至14. 6%;總分達15分或以上的人士,應考慮為「臨床組別」,即可以估計他們患有柳鬱症及需要接受專業治療及輔導,此組別的比例則由上次調查之6.7%增加至8. 4%。這兩個組群合共的百份比總數達23%,而2018年的同項調查百分比總數為18. 1%,升幅達27%,反映港人的抑鬱指數再創新高,非常值得留意。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面對抑鬱情緒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的比例只有一成,而表示知道如何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途徑的比例則達五成,反映港人求助意欲低,而且有兩成人表示不知道如何尋找專業支援服務,對於有關途徑的知識有所不足。

受疫情影響,受訪者在疫情期間做「負重運動,「伸展運動」或「帶氧運動」的頻率與疫情前比較均減少三至五成,反映運動普及性下降;研究亦指出在疫情下運動量較少的受訪者出現較高的抑鬱情緒,可見維持適當運動量的重要性。而在性別比較方面,女性在近半年的壓力源多來自疫情,身體健康,家庭及朋友方面,發現他們在面對疫情上比男性有更大的困擾。

另外,18至44歲成年人相比對其他年齡組別,在面對新冠狀病毒上感到較大威脅,並較常出現抑鬱症狀,情況令人關注。而對於不知道如何尋找專業協助的群體,亦出現較多的抑鬱症狀及壓力。

黎守信醫生(精神科專科)記者會上清楚介定抑鬱症的定義,並講解了抑鬱症患者在情緒,思想,思維,身體,行為及社會適應等可能出現的各種徵狀,又分析了抑鬱症成因,建議市民多留意身邊人的情緒狀況。

因應調查結果,香港心理衛生會總幹事程志剛先生提出以下建議:

1.針對有需要群體及現時社會狀況提供多變及靈活的心理支援服務根據是次研究,女性,青年及中年人相對其他組群多呈現抑鬱及焦慮症狀,而現時在疫情下,大多的社會服務皆只提供有限度的開放服務,求助更難得到適時的服務,政府應投放資源,協助機構發展網上或熱線支援服務,以回應疫情下的需要。

2.提升公眾教育,推廣社區資源調查顯示抑鬱的指數正不斷上升,情況令人憂慮,隨著疫情持續及經濟下行,可預計情況將愈趨嚴重。本會認為教育及預防工作對於消除精神問題十分重要。趁著現時政府正草擬財政預算案的機會,政府應增撥資源投放在預防及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宜從小灌輸,過往本港中,小學課程缺乏相關及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本會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資源,增加青少年以致全民對於心理健康的認識(例如抑鬱症),以助提升市民的抗逆能力。

4.重建生活習慣,多做運動排解負面情緒代過去研究顯示,經常做運動的人士,抑鬱程度較低,顯示運動有助預防或可家平鬱,以至促進身心健康。可惜受疫情影響,近三至五成受訪者表示運動次數減少,尤其帶氧運動量減少近五成。程先生鼓勵市民可按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居家運動以回應疫情狀況,養成運動習慣有助對抗抑鬱及焦慮情緒;疫情下在家工作丶停學丶禁足等均易打亂生活秩序。因此本會建議市民,建立新的生活作息,以調節抗逆期間的生活秩序及節奏,培養個人興趣,有助達致身心康泰。

5.疫情下社交機會減少,保持聯繁對抗孤單因應疫情影響,近六成半受訪者表示疫情減少社交機會,程先生鼓勵市民應花點心力做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並應善用網上平台/社交媒體,保持與親友溝通,例如打電話,傳短訊,視像通話或以電郵方式聯絡親友,有助提醒自己生活中仍可有所連繫,減少孤獨感。

6.主動尋找情緒健康資訊,提升預防抑鬱症的意識調查發現只有一成的受訪者表示遇上壓力或情緒困擾時會主動向專業人士求助,反映港人求助意欲低。由於抑鬱問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當事人及其身邊人往往不以為意,市民應多關注精神健康,主動認識相關資訊,又或者參加社福機構舉辦的講座和課程,除了有助本身的身心健康外外,亦可協助身邊的親友及早辨識及處理精神健康問題及抑鬱情緒。

其中一名受影響的女子Alice表示,中一開始已經覺得有情緒困擾,當時會害怕上學,有時亦會將自己鎖於房中,不願上學。上課時亦未能集中精神,會容易哭泣,情緒低落及出現失眠情況。由2016開始覺得情緒較嚴重,同時亦要面對母親給予經濟上以及精神上的壓力,面對就業,踏入職場的壓力,開始會莫名的焦慮,驚慌,甚至乎在工作的時候,坐在座位上,午飯時間在洗手間控制不了自己情緒,問中會有自殺想法,不停哭泣。到最後,亦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開始感覺自己好像行屍走肉一般,對所有東西失去興趣,亦感覺很香港心理衛生會自責,覺得自己是負累。

當時沒有真正認忍識到自己需要幫助,會被誤會,自己只不過是懶情,給予自己藉ロ去偷懶。幸好,身邊有朋友及時發覺自己的問題,並帶我到香港心理衛生會恆樂坊認識到社工林姑娘。得到社工的幫助,我可以重新找尋方向,無論是求醫,還是自我認識和復原的路上,令我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更多情緒病及藥物的資訊。香港心理衛生會職員林姑娘亦鼓勵,她參與不同的小組,增強自信心。

香港心理衛生會在抑鬱症的預防及教育工作
抑鬱講座:將於2021年2月27日(六)下午3點點半至4點半,邀請黎守信醫生講解抑鬱症的病徵,治療,及處理抑鬱問題的注意事項,並會解答有關抑鬱症的提問。

可瀏劉覽香港心理衛生會網頁:http://www.mhahk.org.hk

香港心理衛生會於大埔及觀塘區設有3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協助有情緒或者精神健康問題的市民及其家屬。

記者    鄧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