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購買有機產品的行為》報告反映購網有機產品同樣受落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於2020年6月至7月,就本港消費者購買有機產品的行為模式進行市場調查,於全港18區46個地點成功訪問811名市民,了解他們過去一年在有機產品方面的消費習慣及意向,以及對有機標籤的認知等。
疫情影響,市民有機消費額下降,高消費羣組有下降趨勢
過去一年,有機產品市場受到2019下半年的社會運動及疫情而有所影響。在家庭購買有機食品一項,消費額在「$50或以下」區間的受訪者比例比2018年的12.7%輕微下降4.3%;而在「$51至$200」及「$201-$500」區間的受訪者比2018年分別上升5.3%及1.9%;但消費金額於「$501至$1001或以上」的區間則比2018年輕微下降3 %,可見高消費羣組減低其有機消費,而轉向較低的消費羣組,可見疫情和社會運動的低迷經濟對有機消費的負面影響。
同時去年香港家庭平均每月的有機食品總消費額推算達5億6千萬港元,而全年購買有機食品的總金額為68億元,比2018年下降了5億港元。縱然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市民對明年購買有機產品的意向仍然樂觀,推算有機消費金額將回升至77億港元。
市民偏愛本地出產,逛街市意欲急升,網上購買取代農墟、合作社成為新趨勢
論到選擇有機食品產地,香港是市民的首選。超過七成受訪者會選購本港出產的有機食品,其次是日本、歐洲及美國,分別佔受訪人數的64.4%、54.1%及53.2%。而中國內地(15.7%)相比下則較少人選擇。
有接近八成的受訪者謂最常購買的地方是「超級市場、超級廣場、百貨公司及大型購物中心」,其次為「街市,包括所有濕貨市場」(62.3%),比2018年調查結果躍升19.4%,和「健康食品專賣店」(39.4%),比2018年上升13.4%。另一方面,「農墟」、「直接從農場購買」及「合作社」等的非傳統零售點均有下降的趨勢;反而透過「網上訂購」的渠道有明顯的升幅(17.8%),比2018年上升10.6 %,此數據顯示網上購買有機產品可能成為主流。
購買有機食品種類增加,有機魚卻未普及
調查顯示,有機蔬菜和有機水果是過去4年調查中最多消費者曾購買的有機食品;其次是「有機穀物」及「有機肉類」,可見不少香港消費者願意在不同的有機食品類別中花費更多。另一方面,曾購買有機水產的受訪者雖然相對較少(22.9%),卻比2018年上升2.9%。本中心將繼續積極推廣本地有機水產養殖: 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如本地有機水產節、有機水產烹飪示範、消費者講座等等,期望將有機水產養殖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滲入於香港社區中。
判斷「有機產品」的憑據
在對有機概念的認知方面,不少受訪者以「有機」及「綠色食品」等名稱或字眼來判斷產品是否有機,分別佔63.5%及52.7%,數字比去年有明顯升幅,分別上升10.7% 及15.8%,顯示這些疑似有機標示容易導致市民誤購假有機。過往一年,透過有機標籤來判斷有機產品的市民接近七成半,比起2012年的60.7%、2015年的68.3%、2016年的67%及2017年的71.6%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而以「產品的有機成份標籤」作憑據的受訪者亦比2018年上升17.6%至61.9%,可見愈來愈多消費者懂得憑藉「產品成份標籤」來判斷有機產品,證明中心的推廣及教育工作有一定成效。
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於今日假香港康得思酒店舉行「優質有機零售商計劃」暨「至TOP有機零售商」2020 頒獎典禮,嘉許城中信譽超卓的優質有機商號。「至TOP有機零售商」選舉由有機資源中心於2012年創辦,翌年整合成「優質有機零售商計劃」,是本港唯一針對有機零售商的評審計劃,旨在為消費者區別出值得信賴的有機零售商。
「優質有機零售商」暨 10大「至TOP有機零售商」2020頒獎典禮
公佈調查結果後,大會舉行「優質有機零售商計劃」暨「至TOP有機零售商」頒獎典禮2020。典禮有幸邀請得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 (農業) 馬惠忠先生、李錦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技術顧問 何兆桓先生、綠色有機生活協會主席 黃家和先生 BBS JP,星級有機媽咪 楊張新悅女士,以及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 黃煥忠教授,公佈及頒獎予四十三家「優質有機零售商」及十六家「最佳管理有機零售商」商號,予以嘉許和表揚。此外,經逾3千3百人在網上投票後,十家獲得最高票數之「優質有機零售商」的商號,更獲冠以「至TOP有機零售商」殊榮。活動的壓軸部份,更頒發了「全城至愛有機零售商」獎項,以嘉許獲得最高票數之「至TOP有機零售商」
有關「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
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獲農業持續發展基金撥款,負責執行本地有機產品認證系統的非牟利機構,以進一步推動本地有機農業的發展。中心致力提高本地有機業界、消費者及市民對有機産品及有機認證的認識,保障市民的消費權益之餘,亦努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有機農業,確保香港市民可享用安全優質的有機食物,為下一代締造一個生態平衡的生活環境。
記者 鄧振權